新闻动态
工商银行
中国教育资讯网 > 新闻 >  >> 正文
沈阳市苏家屯区推进幼小初高全学段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01 14:31  来源: 中国教育资讯网
分享至:

摘要:沈阳市苏家屯区教育局积极探索幼小初高全学段一体化教育发展新路径,依托沈阳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项目“区域基础教育发展质量‘绿色生态评价’的探索与实践”,以构建幼小初高“一体化适应性评价”体系为核心,围绕“学段适应”,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夯实学段衔接基础;比对起始测量数据,解决学段适应难题;研究适应评价数据,促进应用成果转化,全力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改革创新之路。

关键词:幼小初高全学段;一体化适应性评价;学段衔接;

在教育评价改革持续创新、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建立幼小初高“一体化适应性评价”体系已成为影响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亟需理论支撑、精心设计、科学实施和逐步完善。“一体化适应性评价”体系在理论上基于‌四重逻辑‌:一是‌发展逻辑‌,即皮亚杰、维果茨基强调的要遵循儿童身心成长规律,设计阶梯式评价指标,动态捕捉儿童“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的差距,通过适应性诊断提供精准教育干预,推动跨学段能力渐进提升;二是‌课程逻辑‌,即布鲁纳、我国核心素养理论从课程与教学角度提出的注重知识结构的连贯性及体现素养目标的“纵向衔接”;三是‌生态逻辑‌,即关注环境适应性、强化社会情感与系统协同,将自我意识、社会意识、责任决策等能力纳入评价维度,涵盖家校协作的有效性、同伴关系融入度等指标,解决升学过程中的社交焦虑、情绪管理等适应性问题,构建支持性成长环境,促进学生社会化能力发展;四是‌政策逻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建立评价体系,整合学业进步、身心健康、生活惯等多元维度,进行一体化适应性评价,响应国家育人导向。

沈阳市苏家屯区教育局积极探索幼小初高全学段一体化教育发展新路径,依托沈阳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项目“区域基础教育发展质量‘绿色生态评价’的探索与实践”,以构建幼小初高“一体化适应性评价”体系为核心,围绕“学段适应”开展系统化设计,全力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改革创新之路。

一、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夯实学段衔接基础

学生升入新学段后难以适应,一直是困扰教育者的难题。调查数据显示,苏家屯区基础教育阶段新生入校前参加校外培训的占比达64.7%,极大地影响了“双减”工作的效果,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针对这一教育痛点,苏家屯区教育部门立足科学发展,精心打造幼小初高“一体化适应性评价”体系。该体系涵盖学校、教师、学生、家长4大模块,从科学理念、行为实施、身心适应性、生活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和学适应性6个维度,对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等4个一级指标及向往入学、生活惯等16个二级指标进行综合考量,覆盖幼儿园到高中全学段。通过对已经升入下一学段的学生、教师进行适应性评价,从学生、教师的反馈中发现问题,指导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做出相应的调整,将分段教育与个体发展的连续性紧密结合,确保学目标的连贯与进阶,为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指明学段准备的方向,为学段间的高效衔接夯实了基础。

二、比对起始测量数据,解决学段适应难题

区内组建专班对跨学段师生起始数据和阶段性评价数据进行测量比对,从中发现问题,进而对各学段所需准备进行系统化设计;针对分析报告所反映的学生生活准备、身心准备,教师的联合研训、家校共育、学校的衔接举措等问题,组建专家团队提出指导性意见;各校结合自身情况开展衔接教育,推进学段间的交互式衔接和家校社协同育人,以解决学段适应难题,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朝着纵深方向发展。具体举措包括:

(一)促进跨界交流

区内加强不同学段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解决学生在升学过渡阶段面临的知识断层、学方式转变、心理适应等问题,构建连贯、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搭建教师交流与成长平台,促进集团内教师跨学段、跨学科交流,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二)衔接课程内容

区内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课程体系和教研体系,组建纵向教育集团,定期开展纵向教研活动,不同学段教师共同研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分析知识在不同学段的呈现方式和衔接要点,开发学科先导课的优质课程资源。如语文项目式衔接课程,围绕一个主题,让学生从小学的简单阅读和理解,过渡到初中的文本分析、主题探讨和写作表达,初步了解初中语文的学要求和知识衔接点;同时,安排部分中学教师到六年级授课,在日常教学中自然渗透初中语文的学惯、方法和节奏。

(三)强化关键时段

区内重点关注毕业年级和初始年级这一关键时段,专门构建“衔接教育课程”,根据学生实际反馈,不断优化完善。例如,幼儿园大班在下学期参照小学制订科学的过渡性作息计划,使其生活和学逐步适应新的规律和惯;小学一年级新生用不少于一周的适应时间做好始业教育,小学六年级在生活、学业方面做升学规划准备,夯实基础学科必备的知识点、学时间的自我规划以及强化班级团队活动;七年级新生入学开展一至两周的始业课程,进一步夯实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强化学惯的养成、学时间的规划;九年级在备考中关注升入高中后的相关基础知识,在教学中突出情景教学,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高一年级充分利用开学前的时间按基础知识清单完成引桥课程,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建立知识结构体系,通过军训强化惯养成、行为规范。

三、研究适应评价数据,促进应用成果转化

苏家屯区从三个维度进行学段适应性核心数据的采集,包括:其一,‌学业适应性‌——如作业负担变化、作业体验、课外文化补参与率,学段衔接问题——如初升高阶段课程衔接断层、学方法差异等;其二,‌身心与生活适应性——如‌行为惯,幼升小阶段独立进餐、规律作息、安全意识的达标率,健康管理问题——如睡眠时长达标率、电子产品使用时长等;其三,‌社会适应性‌——如问卷量化衔接阶段家长焦虑指数、家校沟通有效性等,同伴关系问题——如分析新生社交融入障碍比例。基于这些数据分析,全区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相继推进。

(一)开展环境体验活动

为了在学前阶段让学生了解小学环境,区域组织幼儿园大班每周开展一次学及生活环境模拟体验活动。孩子们在模拟小学课堂中,提前感受学氛围,熟悉课堂规则,有效缓解了入学焦虑。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联合开展“走进小学”体验活动,组织幼儿园小朋友参观小学的校园环境、教室、功能室,参与小学课堂教学活动,与小学生互动交流,提前感受小学的学和生活氛围。

(二)打通全学段学力培养路径

举全区教研之力,在课堂教学、作业、改错、知识整理等方面形成系统化工作思路,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打通全学段学生学力培养路径。小学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如按时完成作业、主动检查错误等;初中阶段,则进一步提升要求,让学生学会自主制定学计划、总结学方法、整理知识体系,形成进阶式的结构化学能力;高中阶段,注重目标规划、时间规划与执行,使学生具备足够的自我调节和抗挫折能力。

(三)推进跨学段学科教研

针对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的衔接需求,区内组建小初高纵向教育集团,推进跨学段学科教研。集团内定期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共同研讨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法,完善课程体系和学生贯通培养模式。例如,在数学学科初高衔接的教研中,初中、高中教师共同梳理知识脉络,针对初中到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难点,设计过渡性教学内容,让学生更顺利地适应不断提升的知识难度。

(四)开设始业课程与引桥课程

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惯、掌握学方法,全区小学起始年级开设1周的始业课程,初、高中起始年级开设1 - 2周引桥课程。始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惯和自理能力,引桥课程聚焦学方法指导以及高中各门课程的先导学内容。同时举办初高中学生学经验交流会,邀请高中优秀学生分享高中学方法、时间规划策略以及应对学科难度不断提升的经验。

综上,苏家屯区教育部门通过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与实施系统设计策略,精准监测数据,推动成果转化,推进学段间的交互式衔接和家校社协同育人,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筑牢了根基。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新华社

2020-10-13。

2. 辛涛,《“探索增值评价”的几个关键问题》,《中小学管理》2020年第10期。

3. 沈阳市苏家屯区教育局《“绿色生态评价”助力区域教育综合改革》2024-05-17,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4. 【美】巴里·J·沃兹沃丝著,杨砚秋译《皮亚杰认知和情感发展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作者:陈小锋)

 

责任编辑:自然
网站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www.education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中国教育资讯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